2012/07/30

更年期女性 日常保健


居紅英

     圍絕經期(更年期)是指從開始出現與停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變化及臨床表現至停經後12個月。此期的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準下降,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包括泌尿生殖道、精神、神經、骨骼、心血管、消化等,症狀種類多達百餘種,統稱為圍絕經綜合症。

     圍絕經期女性可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改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1、心理調適。圍絕經期女性應認識到這是生理自然過程,且症狀會得到緩解,減輕對圍絕經期的顧慮。家人也應積極幫助女性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2、攝取足夠鈣量及維他命D。婦女在絕經前後,每日需鈣量為1200至1500毫克,已有骨質疏鬆症者則每日需1500毫克。食物中含鈣多的是牛奶和大豆。但老人消化系統功能低,食量少,應服用鈣劑補充。

     3、保證蛋白質的供給。中老年女性還必須保證一定量的蛋白質攝入,因為低蛋白飲食是造成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圍絕經期女性應每日攝入30至50克大豆蛋白,除了能降低骨質代謝的丟失率外,還能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4、鍛鍊身體。女性中年期鍛鍊可以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防止產生過量的雌激素。老年期鍛鍊可減少骨鈣丟失,增加骨骼強度,防止骨質疏鬆。經常在陽光下活動,紫外線可增強皮膚合成維他命D的能力,保證體內鈣和磷的吸收。(作者為武漢同濟醫院婦科醫生)



愛吃重鹹 小心鈣質跑光光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加拿大最新研究警告,鹽巴吃太多,容易導致身體中的鈣質大量流失,並增加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風險。

醫界過去一直不太清楚為什麼吃東西口味重鹹的人較容易出現腎結石、骨質疏鬆症。加拿大亞伯達大學進行動物、細胞實驗,發現背後原因。

首席研究員托德‧亞歷山大研究團隊發現,身體運用相同分子調節鈉、鈣濃度。當攝取大量鈉鹽,鈉會藉由尿液排出,同時,鈣質也會進入尿液,跟著流出體外。尿裡面一旦帶有高濃度鈣質,便會引起腎結石,而身體鈣質變少,骨頭就會變細,骨質也變得較為脆弱。

亞歷山大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當身體嘗試排出鈉離子,讓鈉離子從尿液排出體外,鈣離子同時也會跟著流失。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腎生理學期刊」。

研究作者指出,現代人吃東西,鹽巴越加越多,這代表身體鈣質流失量也會大增。這就是為什麼要鼓勵民眾採用低鈉飲食的原因。

亞歷山大說,研究發現,體內同樣一個分子同時掌控鈣離子、鈉離子濃度,這項生物學證據顯示,體內鈉離子、鈣離子多寡的確互有關聯。

醫學期刊編輯表示,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這個控制分子,研發出治療腎結石、骨質疏鬆症用藥。

研究資金來自加拿大腎臟基金會。該基金會研究主任惠姆‧沃爾福斯說,在美國,腎結石盛行率逐年上升,除了鹽分攝取增加,肥胖、糖尿病患者人數增多,也可能是導致腎結石盛行率上升主因。



2012/07/23

活化維生素D更強壯


黃天如/台北報導

     艷陽高照人人避之惟恐不及,但其實每日適度日曬有助人體分泌維生素D,對增強免疫力有關鍵性助益。兒科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每天避開正午日曬20到30分鐘,人體就可增加1萬單位的維生素D,約相當5顆兒童綜合維他命的含量,且來源天然,也更實惠。

     腸病毒疫情方興未艾,環境中其他各種細菌、病毒也無所不在,隨時都有可能攻陷小朋友的免疫防線,如何增加孩子的免疫力,讓家長傷透腦筋。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維生素D是免疫力的關鍵指標之一,「血中維生素D濃度愈低者愈容易感冒,尤其在氣喘或慢性氣管阻塞患者身上更為顯著。」但現代孩子缺乏戶外運動,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很普遍。

     黃瑽寧說,維生素D主要來自兩個來源,一個是補充牛奶、蛋黃、沙丁魚、肝臟、魚子醬及魚肝油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另一個就是靠曬太陽,讓陽光活化皮膚上的維生素D,進而提升免疫力。

     他建議,家長不妨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正午時段,每天帶小朋友到戶外接受20到30分鐘陽光的洗禮,時間到了再幫孩子擦上防曬乳,如此一來,就可補充維生素D,也不用擔心過多紫外線可能造成的傷害。

     此外,最近很多家長也流行給孩子吃益生菌,為他們補充腸道內的好菌,減少腸胃道疾病。但黃瑽寧認為,與其花大錢買「益生菌」,不如給孩子吃「益生質」!

     黃瑽寧解釋,所謂益生質其實就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因為益生菌原本就自然存在我們體內,所以,只要小朋友多吃全麥、糙米及菇類等富含益生質的天然食品,讓這些好菌持續有東西吃,腸道菌叢就能自然保持健康與平衡的狀態。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2012.07.23]

2012/07/09

寶寶只喝母乳 恐缺鐵、鈣 ?


寶寶只喝母乳 恐缺鐵、鈣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不少媽媽擔心孩子過敏,以為寶寶喝母乳就可延後吃副食品;但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昨天說,喝母乳寶寶出生四到六個月起,就應補充固體副食品,否則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或缺乏維他命D的危險,影響神經發育及認知功能。

李秉穎在「嬰兒哺育政策實證研討會」中說,他贊成哺育母乳,但許多媽媽未被告知,純餵母乳的寶寶該適時補充副食品,有的寶寶超過六個月還只喝母乳,恐會營養不良。

今年二、三月,李秉穎連續收治三名因感染症住院的嬰兒,驗血發現都有缺鐵性貧血,原來媽媽只餵母乳,或只給少許米粉、麵包和吻仔魚。還有一名佝僂症男嬰,一歲大仍只有八公斤,比同齡嬰兒至少輕了兩公斤;由於經常抽筋住院,X光診斷才發現,他因身體無法載重,骨骼早已彎曲變形。

李秉穎表示,近年來國內兒童普遍有過敏性疾病,有媽媽誤以為,寶寶愈晚吃副食品可減少過敏機率。罹患佝僂症男嬰,出生滿七個月仍只喝母乳,嚴重缺乏鐵、鈣及維他命D。

他說,嬰兒缺乏鐵或維他命D,不只血液、骨骼有問題,國外文獻指出,還可能影響寶寶神經及認知功能、睡眠異常,甚至會降低免疫功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孔憲蘭表示,將委託學者調查,國內純母乳哺育幼兒是否缺鐵、缺鈣,作為政策參考。

婦產科醫師陳鈺萍的兩個兒子,都是喝純母乳到七個月,才補充副食品,至今都沒問題,她說關鍵在於媽媽哺乳時,是否均衡攝取各種營養。


葡萄糖胺保健品 無助骨鬆

中國時報  2012.07.08
醫藥新知-葡萄糖胺保健品 無助骨鬆
張睿纖

「醫生,我怎麼會骨質疏鬆?我平常都有在吃葡萄糖胺保健食品耶!」一名76歲老翁不小心在廁所跌倒導致骨折,就醫檢查後發現已嚴重骨質疏鬆,但老翁卻直呼平常都有定期服用葡萄糖胺保健食品,不相信自己已骨質疏鬆。

「別再誤會了!葡萄糖胺保健食品跟骨質疏鬆一點關係都沒有。」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張明超指出,葡萄糖胺保健食品是保養關節軟骨的藥物,根本不會增加骨質密度,兩者完全沒有關係。

張明超表示,不少老人家聽到維骨力等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就會聯想「喔,是那個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的藥」,但完全是錯誤觀念,「不管怎麼吃都不會增加骨質密度。」

女性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導致很多男性認為骨質疏鬆是婦女專利病,反而疏忽平常保養,但根據統計每天抽1.6根菸以上的人,會增加97%的骨折風險,男性如有抽菸習慣就是骨鬆的高危險群之一。

張明超表示,隨著男性年紀增長,受到男性賀爾蒙影響,男性也會骨質疏鬆,但門診不少男性不相信自己已骨質疏鬆,近年來經過醫界呼籲後才越來越多人重視男性骨鬆問題。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表示,骨質疏鬆症並非女性專利,男性如有喝酒、抽菸習慣都是導致骨鬆的危險因子,男性平常應均衡飲食,避免抽菸、喝酒,千萬不要「鐵齒」不會罹患骨質疏鬆症。

如果已骨質疏鬆要如何延緩骨鬆現象?張明超表示,發生骨鬆後再狂吃鈣片等保健食物,並不會補充骨質密度,在年輕時就應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並且保持運動、日曬習慣,如發現身高變矮、腰酸背痛現象,也應盡快就醫檢查。


[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加拿大最值得信賴保健品牌>


變矮4公分 請快就醫


2012-07-08 中國時報  整理/張睿纖

 1 要增加骨質密度,除補充鈣質、維他命D外,也需攝取適量的蛋白質,因蛋白質是骨頭、肌肉構成要素,如能增加肌肉強度,骨折風險自然降低。

 2 台灣女性因為遵從「美白遮三醜」觀念,出門都撐傘、穿外套,防曬做得非常好,但與歐美國家相比維他命D含量明顯不夠,建議每天身體的1/4面積至少須曬15分鐘太陽。

 3 骨質疏鬆最明顯的症狀是身高變矮,如發現身高比之前矮3至4公分表示骨質已在流失,須盡快就醫檢查。

 4 過去曾骨折、體重過輕、長期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須多加留意。

   5 養成定期運動習慣,但要注意的是非負重式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雖有益心肺功能但無助改善骨密度,爬樓梯、啞鈴操等負重式運動才有助提升骨密度。

 6 平常可多食用小魚乾、起司、海帶 芽等含高鈣食物,並避免高鹽高脂食物、抽煙、飲酒及喝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

 7 骨質疏鬆並非婦女專利病,抽菸、喝酒都會增加罹患骨鬆風險,每天抽1.6根菸以上的人,會增加97%的骨折風險,而男性再骨折風險也是女性的2倍,男性不能鐵齒。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張明超指、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整理/張睿纖)



2012/07/05

夏日活力四射的法寶 - 維他命B群

【聯合線上企劃╱亓上澐月】


老一輩常說:「過了端午節,棉被就可以收起來了!」不難發現隨著端午節越來越近,天氣果真也日益悶熱起來;對於炎熱高溫的夏天即將到來的因應措施,真正專業的醫師與營養師在提醒民眾記得防曬措施和多喝水以避免中暑之餘,多會建議民眾同時補充完整的維他命B群,否則身體容易感到不適、疲倦,甚至產生口角炎、神經炎、手腳發麻或頭暈目眩等症狀。

營養師指出,在炎熱夏季中,人體會大量流失水份,而身體不能貯存的水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B群、維他命C及生物素等,最容易隨水份而流失,進而造成疲勞、精神集中力不佳、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如果再加上正逢考季或加班壓力大,用腦過度,則口角炎、神經炎、手腳發麻或頭暈目眩等症狀就可能接連而來,這時含有完整維他命B群的產品能幫助您有效的補充體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家億曾公開建議,維他命B群要均衡攝取,而不是攝取單獨某一種維他命,因為維他命B群中的每一種維生素皆具有平衡比例、互相關聯及可互相作為催化劑與輔助劑等作用;此外,由於維他命B群皆屬水溶性的維他命,無法大量儲存於體內,很容易透過液態形體排出人體外,所以一天無需攝取太多,只需是每天身體需要的量即可,否則過多的量也會自然排出體外,無法有效利用。

據了解,維他命B群目前已知共有20多種類,包括葉酸、菸鹼酸、維他命B6、維他命B12…等,是所有維他命中最多類別的維他命,其功能雖然頗多,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扮演為啟動人體能量的那把鑰匙,維他命B群能將人體所吸收的食物營養,如醣類、蛋白質、脂肪等,轉換成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可是由於大部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因此必須透過均衡的飲食、綜合維他命或營養食品/保健食品來補充;此外如果再添加維他命C、維他命H(生物素)及維他命E等營養素更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並強化維他命B群的能量轉換,讓食用者更有效地補充營養和體力。

維他命B群能參與能量代謝、幫助減輕疲勞感並維持神經系統健康特別提醒民眾要注意的是維他命B群的攝取型態,最好是以完整B群方式均衡攝取,因為只有攝取完整的維他命B群才能充分相互影響且徹底發揮其功能。



2012/07/03

孕婦維生素D不足影響胎兒腦神經發育


孕婦維生素D不足影響胎兒腦神經發育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
維生素D不只影響骨骼發育及免疫力調節,孕婦攝取不足,還可能增加「子癲前症」機率,影響胎兒腦神經發育、語言發展,也可能是孩子日後肥胖的因素之一。

龍年生子潮,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3月新生兒數目較去年同期成長17%,預估今年約23萬名龍寶寶誕生,較去年增加至少4萬人。台北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葉長青表示,去年適逢建國百年,不少人結婚,今年是龍年,年初懷孕人數暴增,醫院產房及婦產科門診常處於忙碌、生氣勃勃狀態,預估年底產子情況將達高峰。

想生出頭好壯壯的寶寶,孕婦營養及飲食攝取是關鍵。葉長青說,懷孕期間應規律飲食,三餐定時定量,適時補充葉酸、維生素B1及B2、鐵質、維生素D等營養。基本上,葉酸及維生素B有助胎兒神經發育,減少神經管缺損機率;鐵質與造血有關,媽媽血液循環正常,才能攜帶足夠氧氣及養分給寶寶;維生素D主要與骨骼生長發育及免疫力調節有關,適量補充能健全身體免疫系統,但過猶不及,攝取太多也恐不利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有研究指出,孕婦維生素D含量低,媽媽發生子癲前症機率較高,寶寶的腦神經認知及語言發展也可能受影響。此外,懷孕時維生素D濃度不足,孩子4至6歲的脂肪組織會較多,可能是造成孩子肥胖的因素之一。

葉長青說,孕婦補充維生素D,除了每天曬太陽15分鐘,亦可喝牛奶,食用小魚乾、黑芝麻、蛋、魚、肉等。由於部分職業婦女懷孕期間不一定能定期曬太陽,若有需要,可吃營養品補充維生素D,現在更多了一種添加風味的維生素D口嚼錠,便於民眾攝取。葉長青建議,懷孕期間的維生素D攝取量,每天10-15微克(mcg),最多不建議超過100微克(相當於4000IU),最好選擇標示清楚、值得信賴的品牌,不要不同廠牌一下子吃太多,以免過量。

「營養品只是輔助,孕婦須以飲食為主。」葉長青說,為幫孕婦補身,不少長輩或熱心親友會提供一堆補品,但來路不明補品恐會傷害肝腎、愈補愈糟。

【2012/07/01 聯合報】


[引用自 聯合新聞網]

醫師:老倒勼 骨質疏鬆造成


醫師:老倒勼 骨質疏鬆造成
醫師今天表示,人會「老倒勼」是因為骨質疏鬆,造成骨頭被身體重量壓扁所致;醫師也提醒風溼病患者,常服用類固醇也容易導致骨質疏鬆,應特別注意。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溼中心今天舉行病友夏季聯誼會,醫師特別提醒患者要注意風溼病的2大殺手,也就是骨質疏鬆症和心血管疾病,除了應定期檢測外,並應做好飲食控制與多運動。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寧生表示,隨著風免疾病治療日益進步,30年前只能依靠止痛劑短暫緩和病人的痛苦,現在已有許多標靶藥物能針對不同病症治療。

他說,風溼病的症狀有4種,首先是全身性的症狀,如倦怠、睡眠障礙;其次可能產生體重減輕、運動功能喪失、頭痛或視力改變等警訊;再來就是關節產生局部變化;最後出現多種器官病變。

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童建學表示,根據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患者,容易造成骨質流失,而「老倒勼」就是因為骨質疏鬆、流失所導致;由於風濕患者常服用類固醇,也容易導致骨質疏鬆,更應注意。

童建學指出,風免病人平常應多存骨本,多補充奶類或木耳、髮菜等具有鈣質的食物,並出門曬曬陽光,增加維生素D,增強鈣質吸收。

醫師呂明錡指出,根據最新的歐、美研究報告,風溼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和糖尿病一樣高,是一般人的2至4倍;他建議風溼病人應定期回診檢查,並控制飲食,減少油脂與膽固醇攝取,以減少腦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

【2012/06/30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