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1

鈣(營養素)


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與人體的成長、骨骼發育相關,在血液凝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維持血清中正常濃度的鈣(離子)含量,才能維持正常的心臟與血管健康。鈣在細胞內與細胞間的傳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每個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都要經過嚴格的控制。而在肌肉的細胞中更為特別,除了儲存方式外,鈣也對啟動肌肉收縮相當重要。其他如脂質代謝等,亦非常重要。體內鈣99%以上都分佈在骨骼和牙齒中,骨鈣對維持血鈣的濃度極為重要,被稱作人體鈣元素的「儲存庫」。當血鈣濃度降低時,可迅速由骨鈣補充,此過程即為"骨質分解";反之,則鈣運往骨骼「暫存」。骨骼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造骨與侵蝕的動態平衡,保持血鈣穩定。

人體對於鈣的吸收狀況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改變。通常於嬰兒時期會有最大的吸收率,約為60%,幼年時期吸收率約為34%,成年人的吸收率約為25%。鈣的吸收會隨年齡越高,吸收率越差,特別是年過60歲之後,吸收率快速下降。

一般來說,鈣和卵巢的活動有關,女性對鈣質的吸收則特別會受到雌激素和月經的週期等影響,研究顯示,女性初潮(menarche)對鈣的吸收是每天212mg,而停經後每天只剩下42mg,吸收率每年會減少0.21%

懷孕過程中,大約有30g的鈣會由母體透過血液循環轉換成嬰兒的骨骼成分。若母體鈣的吸收消化都沒有增減,嬰兒骨骼的生成會消耗母體骨骼中約3%的鈣質,此現象稱為懷孕期間暫時性的骨質疏鬆症,通常產後都會自己恢復回原來的骨密度。哺乳期也會造成骨中鈣質的流失,不過營養充足的情況下,等到月經恢復後就會漸漸補足。產後三個月,一天大約150-200mg的鈣會分泌到乳汁中,六個月會接近300mg。若沒有補充鈣質,這六個月由乳汁流失的鈣質總量,大約是4-6%的母體骨骼含鈣量。

高溫作業者鈣排出增加,寒帶地區陽光不足,皮膚內轉化維生素D少,鈣吸收較差,同時鈣來源也常受飲食類型影響,故均需增加鈣供給量。孕期、哺乳期婦女,對鈣需要都相對增加,早產嬰兒、青春期前後兒童少年、老年人,均需適當增加鈣供給量。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600mg

每日上限攝取量:
鈣的上限攝取量是每天2500mg

缺乏疾病: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鈣質由骨骼往血液淨移動的礦物質流失現象,骨質量減少,骨骼內孔隙增大,呈現中空疏鬆現象。骨質疏鬆症的表面症狀為骨質流失和骨組織破壞,從而導致骨質變得脆弱,大大增加骨折的可能性。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尤其是女性)、太早停經、種族(尤其是白人和亞洲人)、骨頭結構較細、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抽煙、酗酒、平時運動量不足,或是具有家族性遺傳因子。 雖然骨質疏鬆症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骨質疏鬆症會增加骨折機會,從而嚴重影響病患者的基本健康和獨立生活能力。

過量疾病:
若一天攝取超過2500mg的鈣質,對人體就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嬰幼兒或老年人。太大量的鈣質攝取會造成血鈣過高,使大量鈣質囤積於軟組織內,造成軟組織鈣化的現象。大量鈣質攝取也會造成便秘,增加鈣相關的腎結石風險。

來源:
自然的食品以牛奶和優酪乳所含的鈣最多。

<更多資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