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4

礦物質(膳食)


礦物質,又稱為膳食礦物質,除了碳、氫、氮和氧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學元素之一,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約佔人體體重的4.4%要持續去維持身體的健康必需適當地吸取一定程度的每種食用礦物質。而過量吸取食用礦物質可能會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病症,歸咎於身體裡礦物質程度之間的競爭特性。例如,大量的鋅並不有害於它自己,但卻會導致銅的不足。

在天然的條件下,地球上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90多種元素,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多數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種,包括碳、氫、氧、氮、磷、鈣、鎂、鉀、鈉、氯、硫、碘、鐵、銅、鋅、錳、氟、硒、錫、鈷鉻、、鎳、溴矽、砷和硼。硼是某些綠色植物和藻類生長的必需元素,而哺乳動物並不需要硼,因此,人體必需元素實際上為27種。生命元素是指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在生命元素中,按體內含量的高低可分為宏量元素(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宏量元素,又稱常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體總質量0.01%以上的元素。在人類營養裡,飲食的宏量礦物質元素(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 > 200 mg/每日)分別是:
P)、Ca)、Mg)、鉀(K)、鈉(Na)、氯(Cl)、硫(S

微量元素指占生物體總質量0.01%以下的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雖小,但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最重要的微量礦物質元素(RDA < 200 mg/每日)分別是:
碘(I)、Fe)、Cu、鋅(Zn錳(Mn氟(F、硒(Se

的需求量相比其它在這名單中的微量礦物質為大,因此有時被認為是大量礦物質。很多研究指出人類能經常受益於礦物質的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相互依賴的,需要互相的存在來達到充分的效益。



維生素B12(鈷銨素)


維生素B12為水溶性維生素B族之一,是唯一含有主要礦物質的維生素,在吸收時需要與結合,大部分為小腸所吸收。

維生素B12廣泛存在於動物食品中,正常的膳食將會保證體內有足量的維生素B12,鮮見缺乏。但若患有吸收障礙的病人有可能患上維生素B12缺乏症。另外,因為維生素B12主要來自於動物食品,純素食者除非額外補充,否則很容易缺乏維生素B12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2.4 µg

每日上限攝取量:
1,000 µg

缺乏疾病:
巨幼細胞性貧血、記憶力減退、月經不調、肌肉無力、胃腸障礙、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過量疾病:


來源:
維生素B12的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如動物肝臟、牛肉、豬肉、蛋、牛奶、乳酪。



維生素B9(葉酸)


葉酸,又稱為維生素B9,是維生素B9的水溶形式,在快速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過程(如嬰兒發育、懷孕)中有尤其重要的作用。葉酸能促進骨髓中的幼細胞發育成熟形成正常形態的紅細胞,從而避免貧血。孕婦在懷孕期間(甚至懷孕前)補充人工合成的葉酸藥物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男性服用葉酸也能增加精子的質量-減少染色體缺陷從而降低新生兒唐氏症發生的機率。

葉酸在孕婦懷孕中的重要作用:由於葉酸對於神經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孕婦在懷孕前攝入足夠的葉酸對於胎兒的正常發育很重要。懷孕期間缺乏葉酸能夠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研究表明在懷孕前期和懷孕中補充足夠的葉酸能夠降低神經管畸形和唇裂胎兒的出生率。目前在歐美國家孕婦非常重視懷孕期間的必需微量營養素的補充。美國從1998年就開始執行強制性的麵粉「葉酸強化」規定,在麵粉中添加葉酸。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以及智利等國隨後也效仿美國推行「葉酸強化」。

2008年,美國政府委託的科研機構發現葉酸的最新補充方式:除了口服以外,還可以外用在皮膚上。美國政府在2009年開始全面啟動外用葉酸政策。外用葉酸的最大好處在於可持續性。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400 µg
孕婦建議每日攝入量可多加100µg300µg左右。

每日上限攝取量:
1,000 µg

缺乏疾病:
妊娠期間缺乏維生素B9可導致出生缺陷,例如嬰兒神經管缺陷;惡性貧血。

過量疾病:


來源:
從葉酸最初的提取和名稱就能知道,葉酸大量存在於帶葉的蔬菜中。動物食品如動物的肝臟、腎臟及蛋類,也含有豐富的葉酸。但是由於烹飪時的高溫對於葉酸的破壞和人體吸收效率不高的原因,日常飲食還是較難滿足孕婦的葉酸需要。



維生素B7(生物素)


生物素為維生素B族之一,又稱維生素B7、維生素H、輔酶R等。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B群成員。是生物體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因素。容易同雞蛋白中一種蛋白質結合,大量食用生蛋白可阻礙生物素的吸收導致生物素缺乏,如脫毛、體重減輕、皮炎等。生物素在脂肪合成、糖質新生等生化反應途徑中扮演重要角色。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30.0 µg

每日上限攝取量:


缺乏疾病:
皮膚炎、腸炎。

過量疾病:


來源:
酵母、肝臟、穀物。



維生素B6


維生素B6是維生素B族的一種,在食物中分布較廣,同胺基酸代謝有密切關係。
此為一種水溶維生素,在烹飪過程中易損失。單純的維生素B6缺乏症在人類極少見。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1.3-1.7 mg

每日上限攝取量:
100 mg

缺乏疾病:
肌肉痙攣、過敏性濕疹,暴躁易怒,經前癥候群,皮膚炎,情緒不穩定,貧血等。

過量疾病:
神經系統受損。

來源:
酵母、穀物、肝臟、蛋類、乳製品。



維生素B5(泛酸)


泛酸也稱作維生素B5,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於維生素B族。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5.0 mg
一般需求量為:成人每天攝取47毫克,女子為59毫克,懷孕期及哺乳期為59毫克。

每日上限攝取量:


缺乏疾病:
疲勞,倦怠,頭痛,噁心,嘔吐,背痛,體重減輕。
食慾喪失,舌炎,胃酸缺乏,對稱性皮膚炎,神經症狀。
癩皮病末期時出現嚴重之皮膚炎,腹瀉,癡呆,甚而死亡。

過量疾病:
攝食過量的副作用為水溶性尿液排出。故不易發生過量。

來源:
酵母、穀物、肝臟、蔬菜。



2012/04/23

維生素B3(菸鹼酸)


菸鹼酸也稱作維生素B3,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於維生素B族。菸鹼酸在人體內參與體內脂質代謝,組織呼吸的氧化過程和醣類無氧分解的過程。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16.0 mg
有些營養專家認為,發育中的青少年應每天攝取100毫克的菸鹼酸為佳,他們認為這對於身體和腦袋的發育至為要緊。

每日上限攝取量:
35.0 mg

缺乏疾病:
失眠、口腔潰瘍、癩皮病,皮膚炎、紅疹、脫皮、食慾差、腹瀉、精神緊張、躁動不安、易疲倦、皮膚粗糙易產生皺紋等;癩皮病末期時出現嚴重之皮膚炎,腹瀉,癡呆,甚而死亡。

過量疾病:
皮膚潮紅及癢、血清尿酸值升高、肝臟方面的損害。

來源:
酵母、穀物、肝臟、米糠。



維生素B2(核黃素)


核黃素,又稱維生素B2,維他命B2。它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作為維生素B族的成員之一,微溶於水。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1.3 mg

每日上限攝取量:


缺乏疾病:
1.口角炎--患者嘴唇紅腫發光、口角破裂繼而發生潰爛發炎。
2.
舌炎--舌面清晰、不脫屑、呈紅紫色或洋紅。
3.
脂溢性皮炎--鼻翼、鼻唇溝壁、眼瞼、耳朵等多處顯現脂溢性皮炎和絲狀贅 肉等,鼻黏內溢脂性毛囊角質化。
4.
眼睛方面的症狀眼睛畏光易疲勞、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

過量疾病:
大量攝食時尿液呈現黃色。

來源:
酵母、肝臟、蔬菜、蛋類。
肝臟是最豐富的來源之一,腎臟、心臟亦含有相當可觀的含量。



維生素B1(硫胺)


硫胺,又稱維生素B1、維他命B1。它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於維生素B族,在人體中以輔酶形式參與糖類的分解代謝,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提高食慾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1.2 mg

每日上限攝取量:


缺乏疾病:
腳氣病、神經炎、 魏尼凱氏失語症
腳氣病 -輕度癥狀為下肢無力,重度會肌肉萎縮,肢體及心肺水
魏尼凱氏失語症-是一種神經腦病綜合症,會導致失語等癥狀。

過量疾病:
作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一般不會引起中毒,過量的維生素B1會通過尿液等排泄出體外。如果靜脈注射過量維生素B1,有些人會發生過敏性休克現象,大劑量可能會造成呼吸中樞壓抑而至死亡。

來源:
酵母、穀物、肝臟、大豆、肉類。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也作維他命B,是某些維生素的總稱,有的時候也被稱為維生素B族、維生素B雜或維生素B複合群。它們常常來自於相同的食物來源,如酵母等。維生素B曾經被認為是像維生素C那樣具有單一結構的有機化合物,但是後來的研究證明它其實是一組有著不同結構的化合物,於是它的成員有了獨立的名稱,如維生素B1,而維生素B成為了一個總稱。

維生素B都是水溶性維生素,它們協同作用,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的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促進細胞生長和分裂(包括促進紅血球的產生,預防貧血發生)。其中維生素B1B6B12有助保護神經組織細胞,維生素B2則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水晶體老化,攝取充足的維生素B可以保持眼睛健康。

人類必需的主要8種維生素B為:B1(硫胺)、B2(核黃素)、B3(煙酸、菸鹼酸)、B5(泛酸)、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B7(生物素、輔酶R)、B9(葉酸)、B12(鈷胺素、輔酶B12 

維生素B族的主要食物來源比較相近,主要有酵母、穀物、動物肝臟、麩糠種皮等。


<更多資訊:維生素B群>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加拿大最值得信賴保健品牌>

維生素C


維生素CVitamin C,又稱L-抗壞血酸)在生物體內是一種抗氧化劑,因為它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維生素C同時也是一種輔酶。對生物以及人體有意義的"維生素C"是純的左式右旋光抗壞血酸;相對的"左旋光"異構物在生物體內毫無用處。但是一般廣告經常以左旋C稱呼,但事實上指的是L型維生素C

維生素C有輔助消滅病毒的作用,但也是人體補充營養,中和病毒產生的毒素和修復被病毒破壞的體質之必要成份。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磷、鐵這類的礦物質在小腸的吸收,所以對於貧血或是骨質疏鬆症者很有幫助。維生素C可以增強血管的組織和減少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對於動脈硬化性心臟血管的疾病與高血壓、中風等的成人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缺乏維生素C時,膽固醇不易分解成膽酸,而使血清膽固量提高,容易導致血管粥狀硬化及血栓症。當維生素C缺乏時,就會使人感到精神不濟,同時血液中亦會積存多量的中性脂肪。

維生素C促進膠原質的形成,合成膠原質時必定消耗維生素C。癌細胞其實普遍存在人體的許多組織中,但是它們不能無限制地增長和擴散,只形成良性腫瘤。只有在膠原質減弱時,癌細胞才能溶化膠原質的屏障,從原始病灶擴展到其它的組織和器官,對人體造成危害。平時維持足夠的維生素C,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癌症病人服用大量維生素C,可以延緩癌細胞的擴展,甚至壓制癌細胞的生長。眼睛中的晶狀體和視網膜都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C時,晶狀體中的膠原質就失去它的透明性而產生白內障。維生素C也可以降低眼球內液體的壓力,避免青光眼的病症。

缺乏維生素C時膠原質的強度不足,則所有的器官組織都減弱而產生各種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就成為壞血病。人的血管壁細胞缺乏維生素C時,血管組織的嚴密性受到損害,只要外界稍加壓力,血液即自行滲出,這就是所謂的壞血病最表面的現象。壞血病是維生素C枯竭的終結癥狀,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血管系統的崩潰。在長期缺乏維生素C的情況下,血管的組織減弱因此導致各種心臟和血管的疾病。維生素C治療壞血病是250年來醫學證實的事實。壞血病是長期缺乏維生素C的最終病況,它在人體上的表現是極度疲乏,肌肉無力,皮膚腫脹疼痛,牙齦出血,口臭,皮下及肌肉中血管破裂出血,關節軟弱,骨骼脆弱以致骨折,虛脫,瀉痢,肺臟及腎臟衰竭而導致昏迷以致死亡。由此可見維生素C對各個主要器官都有影響。

人類並沒有能力自行合成維生素C從蔬菜水果中攝取維生素C,是可以防止壞血病的,但是不足以保持所有器官的最理想的狀態,更無法積極地對抗病毒傳染的疾病。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90.0 mg
以一般正常成人而言,即使維生素C攝取不足,只要飲食均衡,還是能夠預防急性的壞血病,而對於懷孕、吸菸或是壓力大的人就需要攝取多一點。

每日上限攝取量:
2,000 mg
美國官方定義25歲男性的可容忍的最高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為每日2,000毫克。

缺乏疾病:
壞血病

過量疾病:
高劑量攝取(數千毫克計)可能會導致腹瀉,不過只要立刻降低攝取量就不會對人體有害。

來源:
新鮮蔬菜、水果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2/04/20

維生素K


維生素K又被稱為凝血維生素,是一些特定蛋白質轉譯後所必需的,尤其是血液凝固中必備的蛋白質。主要有天然的來自植物的維生素K1、來自動物的維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維生素K2通常在動物腸中由細菌製造,因此缺乏維生素K是極為罕見的,除非腸道有嚴重損傷。

維生素K發生缺乏的原因是由於在腸中吸收被干擾(例如膽管阻塞)或由於治療或意外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而因營養缺乏引致維生素K缺乏症是很罕見的。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可能會缺乏維生素K,原因是這種維生素不易從母體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經由母乳哺育提供的維生素K不足,而且胎兒腸道的產維生素K的細菌仍未進入,因此有些新生兒此維生素會很少。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120 µg

每日上限攝取量:


缺乏疾病:
出血傾向、 凝血酶缺乏、不易止血、胃腸不適、嚴重腹瀉。

過量疾病:


來源:
菠菜、苜蓿、白菜、肝臟。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維生素E


維生素E亦稱維他命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為一重要的抗氧化劑,可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及紅血球的合成。因為通過胎盤輸送給新生兒的維他命E很少,所以新生兒或早產兒血漿中維生素E會偏低。若母體缺乏維他命E,致幼兒維他命E不足時會導致幼兒血球容易破裂而發生貧血,稱為溶血性貧血,有時還會間接引發黃膽。維生素E可保護維他命A不受氧化破壞,並加強其作用。

每日建議攝取量:
15.0 mg
現在從食物攝取維他命E建議每日攝取量是15 毫克,等於22 IU 的自然維他命E33 IU 的人工合成維他命 E

每日上限攝取量:
1,000 mg
目前的指南認為每天補充維他命E超過1000 毫克被認為不安全,等於1500 IU自然來源維他命E,或1100 IU的人工合成維他命E

缺乏疾病:
溶血性貧血 、不育症、習慣性流產。

過量疾病:
降低維他命A、維他命K的利用。

來源:
雞蛋、肝臟、魚類、植物油。
美國二次全國調查、全國健康和營養考試調查(NHANES III 1988-91) (1994 CSFII)的勘測結果表明,多數美國人飲食量無法提供足夠維他命E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2/04/19

維生素D


維生素D也稱抗佝僂病維生素,是一類脂溶性維生素。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人體自身可以合成(維生素3)這是唯一一種人體可以少量合成的維生素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並沒有說明到底多少日照對於滿足正常維生素D需求是必要的。而美國飲食營養攝入參考中維生素D攝入標準是假設沒有日照,所有維生素D都取自食物攝取而制定的。

維生素D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持骨鈣的平衡。多曬日光是獲取維生素D的簡易方法,可以調節小腸、腎臟和骨骼對鈣和磷的吸收與代謝,維持血鈣和血磷濃度維護正常骨量,並維持血鈣平衡,促進骨骼的生長和重構。維生素D缺乏會引起鈣磷代謝異常,導致骨密度降低,骨丟失(骨質疏鬆),甚至骨折,`維生素D與鈣合用可以預防老年人骨質疏鬆。維生素D對人體有益的最佳證據是對骨骼有益並減少老年女性的死亡率。

維生素D可以用來預防小兒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症,此病症在寒帶地區較常發生,因當地居民須穿著厚重衣物以防寒,但也因此隔絕陽光的照射,無法產生維生素D3,此症可經由飲食攝取來改善。只要讓皮膚暴露於充足的紫外光下就可以自然的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3,奶製品廠家通常將牛奶在紫外線光下,以強化其中的維生素D3。從地域上說,熱帶地區人們天天都可以產生維生素D3,溫帶地區的人們春夏季節也可以,而極地地區的人們,紫外線強度幾乎不可能使之產生維生素D3,比如在夏天,加拿大北部地區的日照強度和時間綜合起來比赤道地區還要強,而且,高緯度地區在春季夏季抑或秋季機體都有可能形成並儲存足夠的維生素D,但紫外線產生的維生素D功能非常強大,以至於皮膚形成的多餘的維生素D3必須及時降解掉,以免產生毒性。最終使維生素D的合成和降解達到平衡狀態。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
5.0 µg-10 µg

每日上限攝取量:
50 µg

缺乏疾病:
骨質軟化病(佝僂病)

過量疾病:
維生素D過多症

來源:
魚肝油、蛋黃、乳製品、酵母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維生素A


維生素A又稱維他命A、抗乾眼病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是一種脂溶性抗氧化劑,在人體中可以維持視力並且促進骨骼成長。維生素A的前身是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的胡蘿蔔素。維生素A並非單一的一種化合物,而是有許多不同的型態。動物能將胡蘿蔔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貯藏在肝臟中。

維生素A是視網膜內感光色素的組成部分。是保護眼晴和增進視力不可缺少的營養素,若缺乏的話,會引致結膜的表皮角質化,這會阻塞淚腺,從而導致乾眼症,甚至引致結膜炎。維生素A不足會引發夜盲症,因為是網膜內感光色素缺乏之故。維生素A也是骨髓細胞分化時的調節因素,包括骨髓中的造血細胞都需要維生素A的調節。因此維生素A缺乏亦會影響造血功能,而導致貧血、免疫力降低等問題。上皮組織分化亦需維生素A。美容業使用的蝦紅素,即是維生素A家族成員之一。

雖然維生素A對於人體健康非常重要,但若攝取過量,則會引致中毒,亦可能會導致胃痛、肚瀉、嘔吐、頭痛、肝臟肥大和視力模糊等症狀。近年來亦有研究發現,長期高劑量維生素A攝取可能有致癌風險。

每日建議攝取量:(19~70歲)
男性建議600µg
女性建議500µg
第三孕期女性建議600µg
哺乳需求女性建議900µg

每日上限攝取量:
3,000 µg

缺乏疾病:
維生素A關係到眼睛內視紫質的合成,因此維生素A缺乏時,眼睛方面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夜盲症、乾眼症、視神經萎縮和角膜軟化症等,還會引起皮膚乾燥粗糙、角質化,抵抗力弱,易生病,頭髮乾燥,指甲易斷裂等癥狀

過量疾病:
當每日攝入量大於100mg的時候,會引發急性中毒,表現為顱壓升高頭痛嘔吐倦睡、煩躁、脫皮、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來源:
魚肝油、 富含胡蘿蔔素的黃綠色蔬菜和水果 
天然的維生素A由魚肝油提取。其中海洋魚類肝臟提取到的是維生素A1視黃醇),淡水魚類肝臟中提取到的是維生素A23-脫氫視黃醇從食物中攝取的維生素A是前體形式,其中,來自動物性來源(如魚肝油牛奶等)的是視黃醇的形式,而從植物性來源(如胡蘿蔔菠菜等)得到的是β-胡蘿蔔素

<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維生素


維生素Vitamin)是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統稱。有時會直接音譯成為「維他命」(Vitamin),但「維生素」是營養學上的正式稱呼。它們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分為兩種,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維生素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一般人體所需維生素量較少,只要注意平衡膳食一般不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缺乏維生素不會致死,但是由於新陳代謝紊亂會導致很多病徵,一旦患有維生素缺乏病徵,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藥品或服用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何謂膳食補充劑?


有別於藥品治療疾病的功能,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具有增加營養、促進健康及延緩老化等效果,逐漸受到各國政府以及個人健康意識抬頭的消費者所青睞。

膳食補充劑,又稱營養補充劑、營養補充品、營養劑、飲食補充劑等,是作為飲食的輔助手段,用來補充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等

美國主要是由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膳食補充劑健康教育法》(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of 1994)定義膳食補充劑為任何一種經由口攝取,含有膳食成分包括維生素、礦物質、青草與胺基酸等,可作為補充日常膳食攝取總量不足之用的他類可供膳食物質,其形式可以為濃縮品、代謝物、組成物、萃取物或組合物。並界定「食品(Food)」、「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藥品(Drug)」三大類的管理範疇,並允第二類的膳食補充品得以「健康訴求」及「生理結構和機能」來作為宣傳。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規定膳食補充劑是一種食品,而不是一種藥品。就美國而言,並沒有「健康食品」的管理項目,依據其膳食補充品的管理精神,在 DSHEA 的規定下,業者只須以申報或申請安全性認可的方法,便能將產品上市。

歐盟的《食品補充律令》(Food Supplements Directive)要求膳食補充劑必須保證品質和數量的安全可靠。有些維生素在小劑量時是對人體有益的,但是過多的劑量是有害的。只有那些經證實沒有危險的膳食補充劑才可以不需處方就在市場上銷售。

日本的「特定保健用食品」(food for specied health uses, FOSHU)之定義,係指能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的保健功效,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屬於特別用途食品之一種,採事前審查制度,許可後得使用特定保健用食品標誌。依據可申請保健功效,可分為調整腸胃功能(含果寡類、乳酸菌食品、膳食纖維、及其他共四類)、改善血液中高膽固醇、改善飯後血糖、高血壓預防、維持牙齒健康、改善血中中性脂肪、促進礦物質吸收、促進骨骼健康、及鐵劑補給等十大項。在日本獲批准的保健食品全部皆以一般食品之模式食用,功能以一般的健康維護為主。

加拿大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造就了加國發展健康食品的先天優勢,機能性產品蓬勃發展,在保健食品研發全球首屈一指,因此不論在產品研發,法規製定及管理均有很好之規範加拿大是機能性與營養保健食品產業的技術領導者。政府及產業積極投入大量的資源,以研發出創新的原料及產品,相關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加拿大衛生部 (Health Canada) 負責機能性食品與營養保健產業的法規制定,加拿大食品檢驗局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簡稱CFIA)負責法規執行。加拿大衛生部之內有兩所監管機構:食品處 (Food Directorate) 負責機能性食品,天然健康產品處 (Natural Health Products Directorate)則負責營養保健及其他天然健康產品。加拿大保健食品採風險分級制度,透過以風險為基礎的方法(Risk-Based ApproachRBA),對核發天然健康產品許可證審查制度進行調整與修正。


台灣的保健食品審核機制,包括衛生署推動的健康食品,和生策會推動的SNQ國家品質標章。衛生署已公告健康食品的保健功效共13項,包括:調節血脂功能、免疫調節功能、胃腸功能改善、骨質保健功能、調節血糖功能、護肝功能(針對化學性肝損傷)、抗疲勞功能、延緩衰老功能、促進鐵吸收功能、調節血壓功能、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和牙齒保健。